close

台灣古式江南庭園的代表建築-板橋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

清朝乾隆43年(西元1778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臺北新莊),設帳授徒,從事教職。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雇於米商鄭谷之家。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在運米業上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後來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更因此累積了不少財富。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請朝廷興建淡水城。道光27年(西元184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枋橋(即今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商店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為總家號。林家五子中以林國華與林國芳兩人最為賢能,承繼家風,勇於開拓本業。此時漳州、泉州人的械鬥事件仍未平息,為了避禍,兄弟二人在枋橋漳州籍居民的邀請之下,林家於清朝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於枋橋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並於咸豐3年落成後舉家遷入,咸豐5年開始籌建枋橋城以抵禦泉州人騷擾。不久後,林家開始在大厝後興建園林庭園,並且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臺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在短短三代之內就成為臺灣的鉅富,今日遊客所暢遊的板橋林本源園邸,也是在林維源、林維讓這一代的經營下成長至顛峰。

板橋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是目前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古時候的豪門富商,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生意上往來的巨賈,往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但是由於天災或戰亂的諸多因素,以及時代的遞移,這些中國式園林庭園現在多已殘破不堪,有的早已消失,僅存於文人筆墨或歷史紀錄之中。板橋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在清朝光緒年間開始陸續動工興建,到了清朝光緒19年(1893年)才全部完工,據說當時總共花費了五十萬兩,相當於同時期建造的台北城總經費的兩倍。所以板橋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無論是庭園規模的龐大,建築材料的選用或是施工過程的繁複考究,在當時都是非常難得的。因此當時有「園林之勝,冠於北台」的說法,是台灣江南園林建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還曾經利用林本源園邸,辦了一次大型的園遊會。

板橋林本源園邸總面積約6,054坪,共可分成「園」和「邸」兩個部分:園又被稱作「板橋林家花園」,指的是住屋之外的庭園部分,其中包含『來青閣』、『月波水榭』、『定靜堂』等多處房舍與人造山水;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處,即庭園西側的『三落大厝』。目前『三落大厝』仍屬於林氏祭祀同業公會,需專人帶領才能入內導覽。

板橋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佔地約3,815坪,工匠及建材多來自中國大陸,整體建築物包含『汲古書屋』、『方鑑齋』、『來青閣』、『開軒一笑』、『香玉移』、『觀稼樓』、『定靜堂』、『月波水榭』等多處房舍與人造山水。

『汲古書屋』以明代汲古閣命名,是昔日林家子孫讀書的場所,三開間的建築十分簡潔大方,雨亭的造型更具精緻。昔日『汲古書屋』收藏有圖書數千卷,其中不乏宋元善本。前有雨亭造型奇巧。『汲古書屋』基本上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物,前後皆設格扇門,以利人員出入,『汲古書屋』作為書屋,其窗格子均採用較簡潔大方的文雅形式。前庭佈置名條花盆架,供擺奇花異卉,作為飽覽書籍之餘的身心調劑。

『來青閣』位於方鑑齋旁,建築在庭院的中央,鄉人又以繡樓或梳粧樓稱之,當年主要是作為林家貴賓下榻之所。登樓眺望,附近綠野平疇及大屯觀音山盡收眼底,因而取名為『來青』。『來青閣』上下為楠木及樺木的木造建築構成,且處處可見華麗的雕刻。閣的屋頂採歇山式設計,飛簷高昂,門窗精雕細琢,為林園建築之冠,『來青閣』前又有一戲亭,其橫額題曰:「開軒一笑」。林園當年時常邀請戲班子娛賓,觀眾不是自家人就是貴賓,人數不太多,因此戲亭並不大。

『香玉簃』由迴廊轉折擴大而成,簃為閣邊小屋之意,面積不大,是觀賞花卉之所,前面有一花園,種植奇花異卉,每當花開時節,主人即邀請賓客共賞,此時花團錦簇與周圍亭閣相映,極富詩情畫意。

『月波水榭』的榭是指蓋在水邊的建築,外型為雙菱形,因伸出水面所以有小橋與岸相連;屋頂有平台,可供人賞月。因月影映於水中,故以『月波水榭』名之。

『觀稼樓』屬於林家花園較早期的建築,以觀碌樓為中心、迴廊環繞,峰迴路轉的格局讓人產生別有洞天的感覺,牆上的水果形漏窗,取用石榴、南瓜、仙桃、柿子的圖案,具有福、祿、壽、喜的意涵。『觀稼樓』的方位與三落舊大厝一致,關係也很密切,當年由此可遠眺臺北觀音山下田園裡的農夫耕作,阡陌相連,田家風景盡數眼底,恍若置身圓明園之「多稼如雲」,故以『觀稼樓』名之。『觀稼樓』本身也具有擋景的功能,使人不能一眼望穿大水池與假山壁。『觀稼樓』又以觀碌樓為中心,旁邊設有曲折的迴廊,順此迴廊遊走一番,每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那知峰迴路轉,又見一片幽靜的小天井出現在眼前。『觀稼樓』前小院圍有書卷形花牆,俗話說開門見山,這而卻是開門見書,大有隱喻開卷有益的意思。

『定靜堂』名係取自大學「定而後能靜」,為林維源親題,屬於清朝光緒元年堂名匾額,『定靜堂』是林家花園佔地最大的建築,四合院的格局前後進以亭相連,不設門窗的走廊面向天井,是當時宴會的場所,堂中開敞的廊亭可以擺酒席,大約可以同時容納100多人用餐。『定靜堂』兩側圍牆的八角花磚上更有蝴蝶和蝙蝠漏窗,代表「賜福」之意。

『榕蔭大池』是板橋林家花園最大的水域,不規則的水池形狀,岸邊有幾棵老榕樹、碼頭和涼亭。『榕蔭大池』的岸北仿林家漳州龍溪故里敷石為山。繞池有釣魚磯、雲錦淙等臺榭。『榕蔭大池』為曲尺形的不規則水池,臨『觀稼樓』的案邊設有碼頭,可使船停泊。水池周圍分布著大小形式不同的涼亭,有八角亭,菱型亭及平行四邊形得疊亭,又依地勢作變化運用,表現十分靈巧。

1977年林本源家族將林本源園邸的其中庭園部分捐給台北縣政府,後經過多年的古蹟維修及復建,1982年林家花園正式對外開放參觀,目前林本源園邸的園區部份已經列入園林類二級古蹟,江南庭園的中國傳統式建築風格是台灣古式庭園的代表建築物之一。


註: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林本源家族正式遷居至臺北板橋,並於同年興建三落大厝以作為家族居所。這時由於漳州人與泉州人對峙,當時擁有龐大財力的林本源家族自然成為當地漳州人的主要領袖,而三落大厝也成為當時漳州人的主要指揮所,因此該厝不但在建築時加上諸多防禦設計,平日也有數百壯丁在此戒備,並維持至日治時期初期。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林本源園邸官方網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N 的頭像
    JUN

    Taiwan Memo 台灣古蹟記錄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