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時期號稱「能久宮」的汐止神社(忠順廟)

1868年(日本明治元年)日本明治政權正式建立,以「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二大政策為明治維新的主要手段。並在文化上迅速脫離中國文化,改而加強西洋的文化,尤其是在學習西方的軍事訓練及更新武器的配備方面上不遺餘力。1894年(清朝光緒20年,日本明治27年)6月,朝鮮國內因為東學黨的糾紛,向當時的滿清求援,滿清乃派兵干涉,日本也同時派兵,為此發展成為後來的「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由於軍事力量原本就薄弱,無法跟上同時期各國軍事現代化的腳步,其中連當時清國政府號稱最精銳的北洋艦隊也在黃海之役中,受到日本毀滅性的打擊而全軍覆滅,以致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數次戰役中皆慘遭戰敗。滿清政府最後命令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並偕其子李經方及美國顧問福世德、參贊豐祿、馬建德、伍廷芳等談判代表赴日。日本政府則命令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日清兩國代表於1895年(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3月20日,在日本的馬關(今日的下關)春帆樓展開日清兩國為甲午戰爭結果的談判,史稱「馬關條約」。

在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後(1895年),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割讓給日本。同年5月10日,日本即命令時任日本帝國陸軍中將的樺山資紀為首任的台灣總督兼當時接收台灣的全權代表,並調派了日本近衛師團由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一支武裝精銳部隊,由中國的旅順出發,並於1895年5月28日,率領艦隊20餘艘,正式進入台灣北部基隆港外海與樺山資紀中將帶領的部隊會合。1895年5月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指派村景明少將,正式從位於台灣北部三貂灣的澳底登陸,台灣民主國隨即遭到日本近衛師團的武力攻擊而迅速瓦解。

1895年5月31日,日本近衛師團軍隊成功的佔領台灣北方的三紹嶺。其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派員於6月5日進軍水返腳(今日的汐止),6月7日,川村旅團進入台北城,6月11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順利進抵台北城,該師團於前清的布政使司衙門(今日的台北中山堂)進駐。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抵達台北城以前,曾短暫停留水返腳蘇大老妾的住所(今日的汐止忠順廟現址)。台灣總督府遂於昭和14年(1939年),明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停留過的蘇厝為「遺跡所」,日治時期當地一般人號稱「能久宮」,以紀念日治初期在平台過程中於台南病逝(另有一說遭到反抗軍伏擊)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今日位於汐止的忠順廟,原為日治時期的汐止神社,也就是當時號稱「能久宮」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停留過的「遺跡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派人來台接收台灣日產,日本神社在此時大都遭到破壞或廢棄,汐止神社也難逃這個悲慘的命運。如今汐止神社原建築物已遭拆毀,改建為中國式廟宇的忠順廟,但是在忠順廟廟宇的周遭今日仍可見到日治時期當年的汐止神社遺跡。昔日汐止神社的石獅(狛犬或是高麗犬)及石燈籠則移至忠順廟前的埕場,與位於後來經過拓寬後的大同路大馬路旁邊橘紅色的神社鳥居,繼續做為忠順廟的部份裝飾物使用。原鳥居前的神社石橋(神橋)也因為道路拓寬工程被拆除,而鳥居左側的忠順廟石碑(原汐止神社石碑)則被後移至忠順廟前的公園草地上。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N 的頭像
    JUN

    Taiwan Memo 台灣古蹟記錄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