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為日治時期士林園藝試驗支所的蔣介石士林官邸

幽閉一甲子    蔣介石士林官邸正房2011年終於正式對外開放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舊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台南成功大學

今日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舊日本步兵第二聯隊營舍,保存相當的完整,目前已被列為國定古蹟的部份,是屬於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工業設計系(大成館)及藝術研究所(禮賢樓)等三個系所館的主要建築物範圍。舊日本步兵第二聯隊舊營舍位在臺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的著名景點榕園的正對面,約於日治時期1910年至1912年期間所建造而成,營舍由三棟主建築物組成,為古羅馬風格的建築,同時在全台同類型軍事機能歷史性建築中,也是極少數保存得相當完整的實例。其實,臺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中的日本步兵第二聯隊的舊營舍,相較於臺灣其他日治時期的舊日軍步兵聯隊建築物保存得更為完善,主因是臺灣國防部移交的時間較晚,使得該日治時期古蹟建築物獲得完善的保護,未隨著後來都市及校園的開發計劃而受到破壞,當時的臺南市政府也採取暫時先列為市定古蹟的方式,讓日軍舊營舍遺址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所建造的日本神社-建功神社

 建功神社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專門祭祀治台有功的死難者神位的日本神社,也是第一個完全使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日本神社。建功神社的整體工程完成於日本昭和3年(1928年)7月,當初位於現在的台北植物園內的南海學園,主要的建築物現已不存,但是尚遺留一些建功神社的遺跡。 基本上,傳統的日本神社建築結構均為木構造,但是木構造的缺點就是無法防蟲及不耐潮濕,因此木構造的日本神社並不適合台灣濕熱的氣候。有鑑於此,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於日本明治40年(1907年)發明了防蟻混凝土,也就是以混凝土做為地上和地下的隔絕層材料。後續在台灣各地所建造的日本神社建築也開始因應台灣的特殊氣候環境,開始採用鋼筋混凝土(RC)為神社建築的材料。因鋼筋混凝土(RC)材料的特性,所以使得建功神社的建築物外觀造型得以多元化,是日治時期當時台灣第一座結合中、日、西洋設計風格的日本神社建築。但是建功神社的本殿仍然採用木構造建築,適時保留日本傳統神社建築的風貌。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現代氣象觀測站的啟蒙地-台南測候所

清朝光緒20年(1894年)清廷於「甲午戰爭」中失利而在「馬關條約」的簽訂下,正式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隔年的1895年(日本明治28年)5月日本開始派遣軍隊登陸台灣,但是陸續遭到台灣義軍的反抗,戰火一度波及全台,一時之間氣象觀測業務全廢,氣象觀測儀器與氣象相關紀錄也於戰火中多半散失。1895年尾,台灣開始進入所謂的日本統治時期,此時的日本帝國增加了台灣這一塊南方新領土,也是當時日本帝國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所以格外的重視,並期望將台灣建設成各個海外殖民地的最佳範本,於是台灣總督府積極展開對台灣的各項基礎建設。其中,「氣象觀測」對於掌握當時的台灣經濟與民生,具有相當重要的關鍵性。隔年的1896年(日本明治29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氣象局」的協助下,於台灣各地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同年(日本明治29年)的3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啟的停留住所-草山御賓館

陽明山所指的原來並不只是一座山,而是一個區域的地名,日治時期原名草山,台灣府誌記載:「草山以多茅草,故名。」,即泛指臺北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環繞的這片長滿芒草的谷地。國共內戰時國民黨軍隊一路潰敗,後來蔣介石退居來台後,因中國為毛澤東所據,草山有「落草為寇」的意思,為了避免外界的誤會,便以蔣介石故鄉的名人「王陽明」為名,而使「草山」就此更名為「陽明山」。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總督府守備隊司令部遺址

1894年爆發的日清「甲午戰爭」,清國戰敗並簽下了「馬關條約」。該條約中,清國將台灣及澎湖群島正式割讓給日本。1895年夏初,日本軍隊在位於台灣北部的澳底首度登陸。日本軍隊當時動用日本帝國陸軍兩個師團超過五萬名兵力,加上日本帝國海軍「主力船艦」31艘和近200餘艘的各型作戰船隻登台,展開一連串攻佔台灣全島的行動,並在同年秋末攻下台南。而這場台灣歷史上稱為「乙未戰爭」的日台戰事,從1895年5月29日日本軍隊登陸,到同年10月22日控制台灣全境,征戰時間整整約略持續了5個月。在這段期間,日本於台北設立了臨時的台灣總督府,並任命負責攻台全權事宜的日本帝國海軍大將樺山資紀擔任首任的台灣總督。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灣最寬廣的道路-台北的「三線道路」

「三線道路」原為清朝台北古城牆的遺址,於日治初期遭到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所拆除,「三線道路」也就是台北古城牆的範圍部份,再加上原先台北古城的護城河區域填平所形成的一條道路。日治時期台北的「三線道路」,即為今日台北市的中山南路(台北古城東線)、愛國西路(台北古城南線)、中華路(台北古城西線)、忠孝西路(台北古城北線)所構成的道路。日治時期台北的「三線道路」路寬約有40公尺,為當時台灣最寬廣的道路,「三線道路」路中為一快車道,路寬約12公尺,「三線道路」兩旁設有兩條慢車道,並由安全島隔開,形成兩條綠地帶,上面各植有一排由台北苗圃(今日的台北植物園)移種的樟樹,並設有水銀燈幹,每到夜晚時刻,台北「三線道路」上兩側燈火通明。「三線道路」上的兩邊人行道也鋪有水泥方磚,並種植了由楓樹組成的行道樹,只見花木扶疏,庇蔭成林,無論是在交通便利的使用上,或是道路外觀的形象上,台北「三線道路」都可稱為當時的台北街頭奇景,常是日治時期報紙輿論歌頌及新聞播報的對象,台北也有許多的重要機關單位矗立在「三線道路」的兩側。「三線道路」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1930年代,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當時「三線道路」人車稀少,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被規劃作為日本東宮裕仁皇太子訪台時招待所的日月潭涵碧樓

日月潭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是台灣最大的天然高山淡水湖泊,也是最美麗的高山湖泊。日月潭以台灣原住民邵族的祖靈地拉魯島為界,東側為狀似日輪的日潭,西側為細長弧形的月潭,故名日月潭。由於南投是全台唯一不靠海的縣市,日月潭舊時也稱為『海仔』或『水社海仔』,此外,清晨水波漣漣加上薄薄的一層霧氣,一般又稱為『水沙連』。傳說在千百年以前,一群台灣原住民邵族獵人因追逐一頭罕見、可愛的白鹿,尋溪源越鞍部而臨古老的水沙連內山,發現一泓碧水的日月潭,從此舉族遷居此洞天福地。日月潭與魚池、頭社、埔里等地舊稱「水沙連」。邵族自古便聚居於此,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大批漢人與平埔族群陸續移入墾殖,形成水沙連地區多種族的歷史人文特色。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唯一專門為特定台灣總督所興建的神社-「佐久間神社」

台灣東部的天祥,舊名「塔比多」(Tabido),是昔日太魯閣族塔比多社的主要居住地。「塔比多」意指山棕,因昔日此地擁有大片的山棕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橫公路開闢時,國民政府為了紀念中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將「塔比多」正式改稱為「天祥」。而今日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文天祥公園」則為日治時期的「佐久間神社」舊址,是為了紀念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興建的日式神社建築。佐久間神社是臺灣日治時期存在於臺灣花蓮港廳花蓮郡(今花蓮縣花蓮市)的神社,社格為無格社。「佐久間神社」創建於日本大正12年(1923年)12月8日,主要供奉大己貴命與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世今生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建築物的本體建造於日治時期的1906年,外觀屬於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當時是日本憲兵隊的分隊所。1958年改建為日式磚造建築,並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區第二分局。1995年在中正二分局遷離之後,該建築物正式移交給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最後經由『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由台北市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的展演空間,一般稱為「牯嶺街小劇場」。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