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公會堂(台北中山堂)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帝國在台灣的受降地-台北公會堂(台北中山堂)

■ 日治時代的台灣文物 No.005
● 日治名稱:台北公會堂
● 戰後名稱:中山堂
● 原設計師:井手薰(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長)
● 營造單位:總督府土木局
● 興建時間:1932年(日本昭和7年)
● 完工時間:1936年(日本昭和11年)
● 古蹟等級:二級
● 所在位置:台北市中正區
● 建物特色:外觀採用許多特別燒製的陶磚,整體外牆貼有淺綠色面磚。
● 歷史沿革:台北公會堂是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及統治台灣的需要,選擇在原清朝台灣布政使司衙門舊址興建的公會堂,是日本繼東京、大阪、名古屋之外的第四大公會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的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即在台北公會堂二樓的大宴會場中舉行。
● 高度:  m
● 寬度:  m
● 縱深:  m
● 備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的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即在台北公會堂二樓的大宴會場中舉行。當時在臺灣舉行受降典禮有著非常特殊的時代意義。因為從1895年到1945年之間,日本侵略者以非常手段殖民統治台灣50年,同時台灣人民英勇反抗日本侵略者50年,其間,有高達50多萬台灣的抗日志士與台胞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1943年12月1日公佈的《開羅宣言》中宣稱:“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領土歸還中國。日本亦將被逐出於其以武力或貪欲所奪取之所有土地。”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強調:“《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中國政府於9月1日成立中國戰區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以陸軍上將陳儀為總司令,擔任受降主管,負責統一接收臺灣(包括澎湖列島)地區軍事工作。該區日本投降代表為安藤利吉。10月25日上午10時,陳儀總司令宣佈台灣日軍已於9月9日在南京投降。安藤領證簽字後,由日本代表將受領證呈給陳儀,隨後日本全體代表退席。

arrow
arrow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