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  

臺北科技大學的前身-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 (NTUT)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接近台北著名的光華商場,中文簡稱北科、北科大或台北科大,英文簡稱為NTUT,建於西元1912年,歷史相當悠久,是台灣第一間以工業教育為目地的科技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校區共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位在台北市的本部校區,另一部分則為目前尚未啟用的萬里校區,光台北校區部分佔地就有大約9.3公頃左右,在台北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上,算是校區相當廣大的大專院校。

台北科技大學的前身是創立於1912年日治時期的工業講習所。日本治台前期,日本殖民政府僅設立初等教育機構公學校,並無中等教育機構的設立,當時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的教育政策並不希望台灣人接受中等及高等教育,因此初期僅設立「國語學校」(培養公學校教師)、「醫學講習所」等職業教育學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培養台灣本地的工業技術人員,台灣總督府發佈訓令第153號「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規程」,於台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今日台北科技大學現址)設立「民政部學務部工業講習所」,隸屬於當時的學務部管轄,並由學務部長隈本繁吉暫任所長。1914年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這段期間仍以招收台灣人為主要的學生來源。

1918年台灣總督府依據日本國內的實業學校法規設立供日人就讀的實業學校「台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並設「機械」、「應用化學」、「土木」三科,招收小學校畢業的在台日本人子弟,修業年限5年,並借用講習所校舍授課。1919年第一次台灣教育令公布,依據法令將原供台灣人就讀的台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為中等教育機構「台灣公立台北工業學校」,此段期間依然以台灣人為招生對象,而修業年限則改為5年。

1920年台灣各地方改為州廳,因而在隔年將「台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隸台北州廳管理,校名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工業學校」,「台灣公立台北工業學校」也改隸台北州廳管理並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二工業學校」。1922年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公佈,實施「日台共學」。隔年為了因應此政策,將兩校合併稱為「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並且再增設「電氣科」,日台學生一同上課,修業年限共分為5年制本科生,及3年制專修科(3年制專修科於1938年因應太平洋戰爭情勢而縮短為兩年)。1937年「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再增設「採礦科」。加上原先的「機械」、「土木」、 「應用化學」、「電氣」、「建築」共6科。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民政府接辦學校,初期將原「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並取消「採礦科」,改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工」等5科。1948年「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為當時台灣唯一的專科學校,所以當時一般人常直接簡稱「工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專科部初設「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兩科,招收初級中學畢業生,修業年限為5年。隔年增設3年制專科部(一般簡稱三專),初設「電機工程科」,並分為電力及電訊兩組,主要招收高級中學的畢業生。1951年再增設2年制專科部(一般簡稱二專),初設「土木工程科」,招收高級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畢業後皆授予專科學歷。

1981年「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改隸行政院教育部管轄,因此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94年升格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4年制技術學士班(一般簡稱四技)及2年制技術學士班(一般簡稱二技),前者招收高級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後者招收具專科學歷的學生,畢業後授與學士學位,同時停招二專及三專部。1997年「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改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是台灣最早改名為科技大學的五所學校之一,一般簡稱北科或北科大,同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並成立「機電整合研究所」,隔年五專部正式停止招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校園中心內有一座台北市市定古蹟紅樓,是台北科技大學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面積約為34.2平方公尺,建於1918年是日治時期第一批校舍建物中所移留下來的,是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的精神象徵,成為每一屆畢業生拍攝畢業照留念的地方;紅樓外牆的紅磚仿造歐式建築,兩層樓的設計成為圖書館的藏書書庫,以廊道連結圖書館,但木造圖書館後來由於受到祝融的肆虐而損毀,相反地磚造書庫則保留至今,窗台下的鐵製通氣孔鑲有工業學校時期的校徽;紅樓於1986年時正式命名為思賢樓,在重新裝潢和設備翻新之後成為目前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的校史館。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臺北市發展史

arrow
arrow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