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治台灣歷史古蹟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大日本臺灣病院到台大醫院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中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給日本政府,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出任第一任台灣總督。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臺灣的最高司法機關-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司法院的座落地點位於總統府的左邊,今日的司法大廈現址,在清朝時期原是供奉關聖帝君的武廟,當時和奉祀孔子的文廟(原址在北一女中校園內)相對,兩者同是清朝臺北城居民的主要精神寄託處。日本人在日清甲午戰爭戰勝後於1895年正式佔領臺灣,自此台灣開始進入了日治的時代。初期進入台北的台灣總督府在數年內陸續拆除清朝台北城的城牆,並將台北城內的文廟、武廟及台灣省城隍廟移作他用。1920年代末期,台灣總督府有鑒於司法業務日漸繁重,於是興起建構規模較大官署機構的構想,而考量設置的最佳地址則為台北城內右下,距離南門不遠處的原武廟處所。1929年台灣總督府正式下令拆除武廟,改建為法院,整體工程總共歷時5年並於1934年正式完工, 內部設有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察局、台北地方法院。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為台灣日治時期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其下轄有台北,台中,台南各地方法院。除了司法機關之外,該建物於完工後,還曾經納入了愛國婦人會及覆審法院等機關及團體。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日治時期台灣全島郵電最高的主管機關-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成功的扮演殖民地中央銀行角色的台灣銀行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性建築物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中綠川和新盛橋的歷史

綠川原名「無名溪」、「新盛溪」,西元1912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巡視新盛溪,因河岸景色綠映青翠而改名綠川至今。為台中市中心四大河川之一,與柳川、梅川、麻園頭溪並列其名。綠川是台中市人文發源地,最早歷史起於清代,主要是因綠川流經台中盆地所形成一低窪平原,清朝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皆居住於此,正確位置為位在現今台中公園周圍一帶所發展出的市街。日治時期於1908年(明治41年),日本人為了當年臺灣縱貫鐵路開通,在台中舉辦慶祝通車典禮而興建一座橫跨綠川橋樑-「新盛橋」,當時新盛橋的整體工程主要是由臺灣總督府負責監造,新盛橋採拱形橋樑設計,寬10公尺,長22公尺,附有燈柱及欄杆,欄杆部份有藝術風格的鑄鐵作為間隔。新盛橋正確位置位於今天台中市中山路與綠川東街、綠川西街,如今更名中山綠橋,是台中市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之一。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的新台北鐵道工場-台鐵台北機廠

台灣的鐵路建設始於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北創設鐵路局開始,後經日治時期的鐵道局持續積極經營及建設,終於成功的貫穿台灣南北,成就了台灣鐵道縱貫線。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日式庭園  

日本海外最大的日式池泉迴遊式庭園-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日式庭園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啟的停留住所-草山御賓館

陽明山所指的原來並不只是一座山,而是一個區域的地名,日治時期原名草山,台灣府誌記載:「草山以多茅草,故名。」,即泛指臺北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環繞的這片長滿芒草的谷地。國共內戰時國民黨軍隊一路潰敗,後來蔣介石退居來台後,因中國為毛澤東所據,草山有「落草為寇」的意思,為了避免外界的誤會,便以蔣介石故鄉的名人「王陽明」為名,而使「草山」就此更名為「陽明山」。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被規劃作為日本東宮裕仁皇太子訪台時招待所的日月潭涵碧樓

日月潭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是台灣最大的天然高山淡水湖泊,也是最美麗的高山湖泊。日月潭以台灣原住民邵族的祖靈地拉魯島為界,東側為狀似日輪的日潭,西側為細長弧形的月潭,故名日月潭。由於南投是全台唯一不靠海的縣市,日月潭舊時也稱為『海仔』或『水社海仔』,此外,清晨水波漣漣加上薄薄的一層霧氣,一般又稱為『水沙連』。傳說在千百年以前,一群台灣原住民邵族獵人因追逐一頭罕見、可愛的白鹿,尋溪源越鞍部而臨古老的水沙連內山,發現一泓碧水的日月潭,從此舉族遷居此洞天福地。日月潭與魚池、頭社、埔里等地舊稱「水沙連」。邵族自古便聚居於此,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大批漢人與平埔族群陸續移入墾殖,形成水沙連地區多種族的歷史人文特色。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世今生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建築物的本體建造於日治時期的1906年,外觀屬於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當時是日本憲兵隊的分隊所。1958年改建為日式磚造建築,並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區第二分局。1995年在中正二分局遷離之後,該建築物正式移交給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最後經由『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由台北市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的展演空間,一般稱為「牯嶺街小劇場」。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設於表町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總部舊廈

三井株式會社為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最大財團,其經濟活動與殖民政策密不可分,經營的事業範圍甚廣,其中又以物產株式會社影響力較大,除臺北總部外,當時在臺南及高雄兩地也設有支店,主要以經營銀行及保險事業為主。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投吟松閣 

反映日本大正與昭和年間的日本庭園設計風格的北投吟松閣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臺灣的最高司法機關-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司法院的座落地點位於總統府的左邊,今日的司法大廈現址,在清朝時期原是供奉關聖帝君的武廟,當時和奉祀孔子的文廟(原址在北一女中校園內)相對,兩者同是清朝臺北城居民的主要精神寄託處。日本人在日清甲午戰爭戰勝後於1895年正式佔領臺灣,自此台灣開始進入了日治的時代。初期進入台北的台灣總督府在數年內陸續拆除清朝台北城的城牆,並將台北城內的文廟、武廟及台灣省城隍廟移作他用。1920年代末期,台灣總督府有鑒於司法業務日漸繁重,於是興起建構規模較大官署機構的構想,而考量設置的最佳地址則為台北城內右下,距離南門不遠處的原武廟處所。1929年台灣總督府正式下令拆除武廟,改建為法院,整體工程總共歷時5年並於1934年正式完工, 內部設有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察局、台北地方法院。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為台灣日治時期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其下轄有台北,台中,台南各地方法院。除了司法機關之外,該建物於完工後,還曾經納入了愛國婦人會及覆審法院等機關及團體。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城內僅存日治初期所建獨棟洋樓店舖-撫臺街洋樓

日治初期,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有多處坍塌、傾圮,日本人入城後,拆除清代街坊,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而「撫臺街洋樓」便是當時其中的一棟建築物。1900年(明治33年)定案的臺北市區計畫中,將撫臺街列入街廓計畫的一部份,撫臺街洋樓推算應為撫臺街拓建後不久後興建的,並於1911年完工,大約位在台北的北門城內,屬於日治時期的舊撫臺街大和町(現延平南路一帶)。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特別興建的浴場泡澡專線-新北投乘降場(新北投驛)Shinhokuto

日清發生甲午戰爭後在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之下,使得清朝割讓台灣及澎湖給日本。臺灣總督府在領台殖民後深刻的體悟到從淡水港上岸的各項物資運送到台北內地的重要性,於是臺灣總督府當時毅然決定將清朝末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時期所鋪設的臺北到基隆段的輕磅鐵軌(36磅/碼)拆下來改舖臺灣最早的支線鐵道-淡水線(完工通車於1901年8月25日)。淡水線最早的通車營運地點共計有臺北、圓山、士林、北投、江頭及淡水驛站,後續又增加有大稻埕起站、北門、大正街、雙連、宮之下與唭哩岸等五個中途乘降場。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來水博物館的原建築為日治時期的臺北水源地唧筒室

台灣早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即於臺北北門街(今日的衡陽路)、石坊街(今日的博愛路)、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為臺北公共給水之始。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濟護國禪寺  

全台灣現存最大的木造日本佛寺本堂-臨濟護國禪寺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門紅樓(舊西門市場)  

日本人在墓地上蓋的公有市場-西門市場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合作金庫  

日治時期以服務日本中小企業為對象的台灣產業金庫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日治時期橢園公園內祝辰巳基座  

日治時期橢園公園內陳設的祝辰巳基座下落追蹤考據

文章標籤

J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